LOGO
  • 首页
  • 学院概况
    • 百年英华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现任领导
    • 校园风光
    • 科学家精...
  • 党建引领
    • 工作动态
    • 通知公告
    • 党校工作
    • 学习园地
    • 主题教育
    • 党纪学习教育
    • “三个好”优秀成果展示
  • 党政机构
    • 学院办公室(校友办)
    • 党委工作部
    • 人事处(教师工作部)
    • 教务处
    • 学生工作部(团委)
    • 招生办公室
    • 财务处
    • 后勤管理处
    • 安全工作处
    • 工会
    • 图书馆
  • 系(院、部)
    • 教育与外语系
    • 经济管理系
    • 信息技术系
    • 艺术与建筑系
    • 医疗护理系
    • 马克思主义学院
    • 公共基础部
  • 人才培养
    • 教务公告
    • 教务动态
    • 实训建设
    • 学历提升
    • 科研管理
    • 考务管理
    • 教学成果
    • 教学资源
    • 资料下载
    • 质量报告
    • 院士工作站
    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  • 办学能力评价
    • 政策文件
    • 评建通知
    • 迎评动态
    • 他山之石
    • 评建简报
  • 招生信息
    • 通知公告
    • 高招快讯
    • 招生咨询
    • 政策咨询
    • 招生章程
    • 招生简章
    • 历年分数线
    • 招生计划
    • 专业介绍
    • 录取查询
  • 就业创业
    • 学工动态
    • 团学活动
    • 事务公告
    • 资助中心
    • 评先评优
    • 学子风采
    • 心理健康
    • 创新创业平台
    • 就业指导中心
  • 校内办公
  • 人才招聘
  • 联系方式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党政机构 > 图书馆 > 好书推荐

图书馆

  • 通知公告
  • 服务指南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图书馆简介
  • 好书推荐
  • 电子资源
书香英华 | 走进苏东坡
发表时间:2025-09-17 10:24  编辑:


图片 1
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九百多年前,一位老者用自嘲的笔墨总结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。从巴蜀才子到狱中囚徒,从朝堂重臣到天涯逐客,他用一生写就一部关于失意与超越的史诗。当我们在功绩社会中疲惫不堪,在时代变局中无所适从,这位北宋文豪的身影,依然如月光穿透云层,照亮现代人的精神迷途。


早年:锋芒与风暴

嘉祐元年,时年二十岁的苏轼踏出眉山时,笔尖已带着横扫文坛的锐气。嘉祐二年的省试中,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让主考官欧阳修惊叹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!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然而,政治风暴来得比赞誉更快。王安石变法掀起朝堂巨浪,苏轼因直言新政弊端,刺痛当权者。元丰二年,他因“乌台诗案”被捕入狱。百天牢狱,生死难料,出狱后他自嘲:“平生文字为吾累,此去声名不厌低。

图片 2

《苏东坡辞典》

他是一个复杂的人,有激情时的高声放歌,亦有低沉时的浅声轻吟;他是一个行路之人,有密州黄州的超然物外,亦有杭州儋州的躬身入世。朱自清散文奖、人民文学奖得主蒋蓝以80个词条解剖苏子的复杂灵魂。我们在一个个对照词间,触摸其生命轨迹的立体脉络。


图片 3

《诗酒趁年华:苏轼传》

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苏轼传记。北宋变革洪流中,我们见证苏轼如何成为同代文人里唯一未改初心者。人生三起三落,他没能改变世界,却也没有被世界改变,仍是从前那个乐天的少年。


初贬黄州:烟雨任平生

元丰三年,苏轼被贬黄州,这也是他完成精神突围的人生拐点。俸禄微薄,他在城东荒地躬耕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白天荷锄劳作,深夜独对江月。在黄州,虽生活清贫,苏轼却常怀自得之乐。他发明"不用鱼肉五味,有自然之甘"的东坡羹,仿效黄州当地的方法烹制鲫鱼,与家人苦中作乐共享“二红饭”,与渔民、农夫醉卧溪畔……也正是这一时期,他创作出诸多传世杰作,包括我们熟知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定风波》《寒食帖》《记承天夜游》等。

图片 4

《自爱自在:苏东坡的生活哲学》

央视纪录片《苏东坡》海外讲述人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从“倍万自爱”四字切入,剖析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的心理,带领我们走进苏轼的世界,看他如何应对人生低谷,获得生命的自在。


图片 5

《东坡有佳作》

人之一生,起落有时,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?又如何才能突破藩篱,进入开阔豁达之境?本书通过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,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,还原他的所感、所思,找寻其所追求的生命价值。


岭南流放:此心安处

绍圣元年,五十九岁的苏轼以“讥斥先朝”的罪名被贬知英州,未至任所再贬惠州。宋代贬谪岭南者“十去九不还”,苏轼却在《十月二日初到惠州》中笑言:“仿佛曾游岂梦中,欣然鸡犬识新丰。”在惠州,他化荒芜为家园,见惠州百姓渡江涉险,助力建桥;推广中原农技,教用插秧船插秧等。绍圣四年,苏轼被贬至儋州。彼时儋州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”,他却在《试笔自书》中写道:“吾始至南海,环视天水无际,凄然伤之。曰:何时得出此岛耶?已而思之,天地在积水中,九州在大瀛海中,中国在少海中,有生孰不在岛者?”

图片 6

《品中国文人:苏东坡三百篇》

央视纪录片推荐、刘小川“品中国文人”系列新作,摘选出苏轼那些闪烁着天真智慧之火的生命瞬间,重现苏轼的快意人生。


图片 7

《东坡集》

本书参照元刻本《东坡乐府》《东坡乐府笺》等大家选本综合勘校,共收录苏轼创作的三百三十七阕词作、一百六十四首诗歌以及三十二篇文章,并附有复旦大学朱刚教授的导读,详解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性格与命运、理想与选择。


苏轼的一生之所以被人们反复谈起,是因为他所面对的人生难题,至今仍然存在。苏轼的作品,涵盖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诸多主题,我们总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。当我们在现实中碰壁,也总能在他的诗词中找到破局之力。对失意者,他证明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不是逃避,而是将他乡耕耘成家园的能力;对理想者,他展现“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的慈悲,连政敌亦能宽宥;对普通人,他提醒:伟大不在功名,而在“江上清风,山间明月”中感知幸福的本真。这或许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:一种旷达洒脱的生命态度,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突围方案。


供稿|图书馆

图片|来源于网络
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书香英华 | 雪域长歌——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的藏地史歌(二)

© Copyright 2001-2020 fzac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©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
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荆港路128号 邮编:350101 电话:0591-62098082 邮箱:478769935@qq.com

闽公网安备35012102550447   闽ICP备2024039322号  网站支持IPv6访问

好书推荐

书香英华 | 走进苏东坡

作者: 时间:2025-09-17 10:24



图片 1
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九百多年前,一位老者用自嘲的笔墨总结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。从巴蜀才子到狱中囚徒,从朝堂重臣到天涯逐客,他用一生写就一部关于失意与超越的史诗。当我们在功绩社会中疲惫不堪,在时代变局中无所适从,这位北宋文豪的身影,依然如月光穿透云层,照亮现代人的精神迷途。


早年:锋芒与风暴

嘉祐元年,时年二十岁的苏轼踏出眉山时,笔尖已带着横扫文坛的锐气。嘉祐二年的省试中,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让主考官欧阳修惊叹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!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然而,政治风暴来得比赞誉更快。王安石变法掀起朝堂巨浪,苏轼因直言新政弊端,刺痛当权者。元丰二年,他因“乌台诗案”被捕入狱。百天牢狱,生死难料,出狱后他自嘲:“平生文字为吾累,此去声名不厌低。

图片 2

《苏东坡辞典》

他是一个复杂的人,有激情时的高声放歌,亦有低沉时的浅声轻吟;他是一个行路之人,有密州黄州的超然物外,亦有杭州儋州的躬身入世。朱自清散文奖、人民文学奖得主蒋蓝以80个词条解剖苏子的复杂灵魂。我们在一个个对照词间,触摸其生命轨迹的立体脉络。


图片 3

《诗酒趁年华:苏轼传》

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苏轼传记。北宋变革洪流中,我们见证苏轼如何成为同代文人里唯一未改初心者。人生三起三落,他没能改变世界,却也没有被世界改变,仍是从前那个乐天的少年。


初贬黄州:烟雨任平生

元丰三年,苏轼被贬黄州,这也是他完成精神突围的人生拐点。俸禄微薄,他在城东荒地躬耕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白天荷锄劳作,深夜独对江月。在黄州,虽生活清贫,苏轼却常怀自得之乐。他发明"不用鱼肉五味,有自然之甘"的东坡羹,仿效黄州当地的方法烹制鲫鱼,与家人苦中作乐共享“二红饭”,与渔民、农夫醉卧溪畔……也正是这一时期,他创作出诸多传世杰作,包括我们熟知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定风波》《寒食帖》《记承天夜游》等。

图片 4

《自爱自在:苏东坡的生活哲学》

央视纪录片《苏东坡》海外讲述人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从“倍万自爱”四字切入,剖析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的心理,带领我们走进苏轼的世界,看他如何应对人生低谷,获得生命的自在。


图片 5

《东坡有佳作》

人之一生,起落有时,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?又如何才能突破藩篱,进入开阔豁达之境?本书通过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,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,还原他的所感、所思,找寻其所追求的生命价值。


岭南流放:此心安处

绍圣元年,五十九岁的苏轼以“讥斥先朝”的罪名被贬知英州,未至任所再贬惠州。宋代贬谪岭南者“十去九不还”,苏轼却在《十月二日初到惠州》中笑言:“仿佛曾游岂梦中,欣然鸡犬识新丰。”在惠州,他化荒芜为家园,见惠州百姓渡江涉险,助力建桥;推广中原农技,教用插秧船插秧等。绍圣四年,苏轼被贬至儋州。彼时儋州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”,他却在《试笔自书》中写道:“吾始至南海,环视天水无际,凄然伤之。曰:何时得出此岛耶?已而思之,天地在积水中,九州在大瀛海中,中国在少海中,有生孰不在岛者?”

图片 6

《品中国文人:苏东坡三百篇》

央视纪录片推荐、刘小川“品中国文人”系列新作,摘选出苏轼那些闪烁着天真智慧之火的生命瞬间,重现苏轼的快意人生。


图片 7

《东坡集》

本书参照元刻本《东坡乐府》《东坡乐府笺》等大家选本综合勘校,共收录苏轼创作的三百三十七阕词作、一百六十四首诗歌以及三十二篇文章,并附有复旦大学朱刚教授的导读,详解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性格与命运、理想与选择。


苏轼的一生之所以被人们反复谈起,是因为他所面对的人生难题,至今仍然存在。苏轼的作品,涵盖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诸多主题,我们总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。当我们在现实中碰壁,也总能在他的诗词中找到破局之力。对失意者,他证明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不是逃避,而是将他乡耕耘成家园的能力;对理想者,他展现“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的慈悲,连政敌亦能宽宥;对普通人,他提醒:伟大不在功名,而在“江上清风,山间明月”中感知幸福的本真。这或许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:一种旷达洒脱的生命态度,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突围方案。


供稿|图书馆

图片|来源于网络
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荆港路128号
邮编:350101 电话:0591-62098082
版权所有 2022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
闽ICP备2200298号-1
返回首页

  •    首页
  •    百年英华
  •    党建思政
  •    党政机构
  •    教学科研
  •    教学单位
  •    学生工作
  •    招生就业